校友烈士錄
來源:本站原創 人氣指數: 次 發布時間:2015年11月06日
張培爵
張培爵,字列武,隆昌縣人,同盟會員。1908年任敘州府立中學堂學監,后任重慶府中學堂學監。辛亥革命時,在渝率眾首難,宣布獨立,成立重慶蜀軍政府,被推蜀軍都督。旋成都尹昌衡等獨立,成渝兩方軍政統一,又被推任副都督。后解職赴京,發現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網羅羽翼,倒行逆施,陰謀恢復帝制。張培爵極為憤怒,遂聯絡京、滬等地同志,組織“血光團”謀誅叛逆,不幸被袁世凱殺害。
孫炳文
孫炳文(1885—1927),字浚明,南溪縣人。八歲喪父。得其兄資助,去敘府崇報寺讀預備班,后考入敘府中學乙班讀書。讀書期間,他勤于思考,勇于探索,經常接觸社會。他在作文中經常流露憤世嫉俗的情緒,指斥社會的不公,因而屢遭國文教員的訓責。1908年考入北京京師大學堂,他刻苦學習,寒暑假也不回鄉,學習成績名列全班之冠。由于他敢在課堂上反對封建倫理道德,又因參加京、津等地激進青年組織的“鐵血團”,競被學校開除,他只得到保定高等學堂插班暫讀。1911年加入同盟會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,京師大學改名北京大學,校長嚴復,親自調閱了孫炳文的試卷,認定其品學兼優,反封建精神值得贊揚,應當恢復學籍。因此,孫炳文得以重回北大讀書。北大畢業后,擔任《國民日報》總編輯,經常撰文痛斥袁世凱篡權復辟的罪行。1913年,抱著教育興邦的思想,回鄉興辦教育(其問,曾回母校敘聯中任教)。1918年,孫炳文投筆從戎,到靖國軍朱德旅任參謀(后任軍法處長)?!拔逅摹边\動后,孫炳文與朱德在瀘組織讀書小組,學習《新青年》以及《天演論》等書刊。1922年,孫炳文與朱德準備出國考察,行前,在上海拜訪了孫中山先生,孫中山對二人非常賞識,寄以厚望。年底,二人到達歐洲,由周恩來介紹二人入黨。1923年,孫炳文回國工作。不久,因工作需要,又與劉鼎再赴柏林,途經莫斯科,聽取了斯大林的報告。1925年回國,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兼任廣東大學教授,參與確定了有關黃埔軍校政治部的工作原則,起草了工作方針。革命軍北伐,孫炳文調任總政治部后方留守處主任。1927年4月,調他去武漢就任軍事委員會總務兼軍事廳長。4月l2日,上海發生反革命政變,孫炳文在赴武漢途中被捕,20日凌晨被秘密殺害于上海龍華監獄密林處。
孫炳文是我黨早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。在追求革命、投身革命的過程中,孫炳文數次離鄉、兩度出國,幾經險困。他因奮勵學習而成績名列前茅,為關心勞苦大眾而創辦夜校,為振興中國而投資從戎,身居要職而精勉勤政,面對謠言而處之泰然,領枷受刑而不改尊嚴。在與朱德相遇相知直至1927年犧牲的十多年中,一同護國討袁,一同探討真理、讀書學習,一同到上海尋黨,一同造訪孫中山,一同遠涉重洋,一同入黨,結下了深厚的友誼,成為親密無間的摯友。當朱德聽到孫炳文被反動派秘密殺害于上海龍華密林的噩耗時,放聲大哭,悲痛至極。曾被孫炳文譽為“戎馬先生”的郭沫若,也作《懷亡友》以志悼念。周恩來,鄧穎超將其遺孤視為己出。1945年,黨的“七大”為死難烈士開追悼會,朱德親自撰文,高度評價了孫炳文戰斗的一生。解放后,在上海龍華展出了孫炳文生平事跡,供群眾瞻仰學習。
熊懋修
熊懋修,富順人,原尚志學堂乙班學生,同盟會員,辛亥革命四川保路同志會宜賓分會負責人。19l1年8月,敘聯中學生梁貢三等六人上街演說,散發傳單,詳述保路理由,被清兵逮捕,此事發生,全城騷動,市民、學生涌入府衙請愿,要求放人。熊懋修與請愿群眾一起。從府衙頭堂直涌入三堂。知府只得釋放被捕的學生,但請愿人群不散,知府竟下令開槍,死傷數人,熊懋修當即中彈犧牲。